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之窗 >> 正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

作者:职研所转载     发布时间:2019-03-19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

张成涛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一、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农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得以确立。“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对农业未来发展的新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确立了农业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顶层设计实现农业与农村的协调发展,能够发挥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


二是,农业的发展有了新定位。乡村振兴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表现为:其一,农业结构优化,加快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其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立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塑造现代顶级农产品品牌;其三,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形成以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


三是,农业发展将有新举措。其一,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以制度、技术、商业模式的创新为动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交叉融合;其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其三,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其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农业的转型提供配套服务;其五,提供资源要素的有效支撑,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化人才,为农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开辟融资渠道,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其六,加大政策供给力度,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农业的转型升级为农业职业教育


带来发展机遇


一是,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得以拓展。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叠加将加速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二是,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源得以丰富。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乡村振兴的实施政策,政策的汇聚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正向预期:政府将更加重视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将会有更多优惠政策落地。资源的汇聚能够推动农业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优化,为未来的转型升级、后续发展提供支撑作用。



二、农业职业教育面临多重挑战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仍然有限,且面临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

(一)农业人才培养的任务骤然加码



农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新型职业农民将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新型职业农民自然也是农业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对象。2017年农业部《“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数超过2 000万人。这就意味着2015至2020年间,每年要新增146万名新型职业农民;而2010至2015年间,平均每年新增的新型职业农民仅为该数的一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2 000万的数字已然庞大,它却仅占农业从业人员的5%左右,其余95%的农业从业者也有接受职业教育或者培训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也是农业职业教育的责任。


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口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1.8%,高中文化程度占7.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与2006年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数据相比,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增加了2.7%,高中文化程度比例降低了2.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与2006年相当。也就是说,经过十年的发展,农业从业人口整体的受教育程度陷入了不升反降的怪圈。

(二)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指出,我国基本确立了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从整体来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仅完成了整体的架构,而自身体系的构建并不完善,并且尚未与其他体系建立有效的连接。从宏观层面来看,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农业农村部与教育部协同推进,目前这种协同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应包含普通高等院校,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涉农专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专业,这些主体的教育资源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尚未建立起相应的沟通衔接机制;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仍未打通职前、职后的界限,培养、培训、资格认证一体化的机制尚未建立。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主体、资源、机制的协同程度与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体系构建任务依然艰巨。


(三)农业职业教育整体力量薄弱,


发展动力不足


农业职业教育是面向农业的职业教育,因此,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农业的地位紧密相关。受到农业长期不被重视和历史欠账较多的影响,农业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


1.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农业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县域中等职业威尼斯人app,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县级财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远不如市级、省级财政,由于投入总量的限制,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投入不足。


2.职业院校离农、去农的现象突出,非农化特征明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综合化转型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主流选择,农业职业院校也不例外。目前,职业院校发展所需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招生规模成为财政拨款的主要依据,农业类专业招生的吸引力难以短时间内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数量众多农业类专业被削减或者压缩,职业院校离农、去农的现象突出。据各行业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中等农业职业威尼斯人app仅剩237所。中职农林类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从2010年的110.4万逐年递减,到2016年减至29.3万。办学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背离了乡村振兴战略需求。


3.农业类专业生源不旺,生源质量不高。通常情况下,农村学生的求学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农业,主动报考的意愿低,农业职业教育整体的生源质量偏低也就不可避免。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有76%不愿再回乡种地,有85%从没种过地,务农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务农意愿的持续严重不足,客观上加剧了农业职业教育生源短缺的困境。


(四)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难以


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产业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一方面会增加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同时,产业链的延长对专业化人才培养精准和精细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农业职业教育无法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


1.理念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现代农业把产前、产中和产后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二,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是农业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农业人才培养应转向适应农业与装备、技术、信息、生态、文化深度融合的复合技能型人才,农业人才需求的结构已发生变化。


2.教学设施对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支撑不够。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培养成本高于普通教育,但从目前的教育经费拨款情况来看,职业教育的生均培养经费拨款低于普通教育,农业类职业院校或者农业类专业的弱势地位决定了资源分配的弱势,使教学资源的整体投入受到限制,教学设施的配备和更新滞后于教学需求。“开展的教学活动只能算作‘教学演习’”,教学与实践操作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3.教学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差距显著。从理论上讲,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转型应与农业转型基本同步,实际上,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转型滞后于农业现代化的转型。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进展缓慢,加之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设施老旧、教育理念落后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未得到显著改善,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明显。



三、农业职业教育应对农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一)更新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理念



目前,农业职业教育整体上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农业发展理念的转变是引领农业职业教育转型的重要前提。


1.农业职业教育应贴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间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加突出,因此,现代农业发展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等类型人才的需求激增,人才需求的数量与结构都将发生变化。农业职业教育应尽力消除与农业生产实践脱节的惰性,密切关注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以服务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作为改革发展目标,实现从“简单培训”到“精准培育”的转变;贯穿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生产链条,提高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适切性。


2.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与外界的互动。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培训之间的沟通,建立流动转换机制,使得有需求的学员能够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之间顺畅地流转,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农业职业院校必须打破关门办学的封闭传统,主动深入农业发展的一线,积极对接政府相关部门、农业企业、职业培训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充分吸收和整合多方社会资源,从而取得更大的发展。


3.农业职业教育应与区域农业发展相结合。农业职业教育应主动融入区域农业发展已成为共识,各地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与当地区域所承担的农业生产布局相匹配。通过发展定向农业职业教育,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因事设班原则和因人定教原则,选择适切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农业发展的针对性,进而实现与区域农业的协调发展。


(二)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与目标相差甚远,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1.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应加强多主体参与。农业职业教育主体包括开设涉农专业的中等职业威尼斯人app与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广校、农技推广部门,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上述主体积极参与,并整合“全国农业教育专业、师资、科研、实训、就业等资源,”使其能够切实发挥协同作用。


2.农业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建立协同机制。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体系化发展的道路,仅靠农业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的单打独斗难以实现目标,仍需要通过完善机制来撬动和激活多方主体的教育资源来实现:一要建立“农、科、教”协同发展的机制,二要建立多主体协同的机制,三要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农业职业教育联动机制,四要建立高级、中级、初级“三位一体”的衔接机制,五要推进农民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建设,实现与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的一体化衔接。


(三)改革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坚持“学”“用”结合的原则,积极运用互联网基因改造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其一,建立和完善教学资源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教学资源平台,确保教学资源平台的多维资源按需化、运维操作便捷化、过程监管全程化。其二,扩大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范围,挖掘“线上”教学资源的优势,实现与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率。其三,坚持“学”“用”结合的原则,“实用”“贴近生产”仍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原则。其四,做强、做优教学的线上教学指导,农业职业教育学用结合的特征使得及时性的教学指导成为必须,通过教学资源平台的支持,使得学习者能够在实践中与教师进行即时沟通与互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能够及时得到指导和解决,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四)完善农业职业教育转型发展


的政策支持体系


其一,进行政策支撑体系的顶层设计,教育部与农业农村部应通过签署农业职业教育部际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开展,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一体化的实施;其二,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政府应设立农业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并且保证财政拨款及时足额拨付;同时,建立农民职业教育资金增长的机制,使得农业职业教育资金能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保持同步;优化农业职业教育资金的使用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出台财税等一揽子优惠政策,引导涉农企业积极参与农业职业教育事业,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其三,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应在《职业教育法》中增加关于农业职业教育的条款,在法律层面确立农业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明确各利益相关者在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权利、责任与义务,为机制的构建与实施奠定法律基础,以强有力的法律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五)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3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